|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脩候墓怀古

脩候墓怀古

关键词:脩候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周勃、周亚夫父子,一个是开国元勋,一个是安邦栋梁。老爸进爵绛侯,先拜太尉、继尊丞相,儿子册封脩候,也圆了大汉丞相之梦。父子两侯、两丞相,称得上荣耀至极,在中国历史上也极罕见,但他们的结局又那样的截然不同。每当看到景县城西的周亚夫墓,那些见诸史册的陈年旧事,就走马灯般浮现在眼前。
        周勃的功劳世人皆知,毋庸置疑。倒是功成名就之后,几入绝境又都化险为夷。周勃与陈平等诛诸吕,迎文帝,因拥戴定策之功,拜丞相。周勃这个人很实在,用今人的话说,竹筒倒豆子,有什么说什么,心里那些事都挂在脸上。上朝挺胸昂首,下朝面露德色,就连文帝也站在那儿目送。周勃的傲慢,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但大多数也只是在心里嘀咕,嘴上却不敢说出来。郎中袁盎忍不住站出来说话了。他对文帝说:“丞相是个什么人,值得陛下这样看重?丞相作大,陛下谦和,臣主失礼,成何体统?”这些话传到周勃耳朵里,立马意识到自己居功自傲、目无君上,那是杀头之罪,万万使不得的。从此,每次上朝,文帝神态庄严,周勃谨守臣道,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过了一段时间,周勃又上书辞去了丞相的职务。这下文帝高兴了,觉得周勃虽说是先帝老臣,还是懂得君臣大礼,是可以信赖的。所以,过了一年多,陈平去世,又让周勃做了丞相。文帝发现各地的诸侯,包括王子在内,都不愿到封地去,大都赖在京城,不是扎堆喝酒,就是传播小道消息,成了第一大不安定因素。于是把周勃找来,要周勃做个榜样,回到封地去。周勃怕功高盖主,权重致祸,立马表态照办,再次请求免去丞相之职,打点起程,赶赴绛县封地。诸侯就国,耳根子静了,文帝还不放心,经常派中央和地方的廷尉官员到各诸侯国去,名义是巡查民风,实际上是看看这些人整天干些什么,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每次廷尉官到绛县,周勃怕无端加害,总是披挂甲胄,令家人武装侍卫。有人对文帝说:“如今天下太平,他周勃全副武装干什么?这不是要造反吗?”皇帝最怕的是臣子造反,尤其是那些功高权重的宿将大吏。文帝二话没说,命廷尉将周勃锁了,投入监狱。
        虽说周勃重厚少文,木直耿介,但却懂得通权达变。下狱之后,一时不知所措,狱卒也不把他放眼里,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恶语相加,吃了不少苦头。这正应了那句古语——凤凰落毛不如鸡,虎落平阳被狗欺。他很快平静下来,心想:自己面对的首先是狱卒,他们不待见,哪有好日子过?他把千金摆在狱卒面前,狱卒不动声色地拿了,不但不再难为他,还给他出主意,让他给他的儿媳,也就是文帝的女儿送信,请公主出来作证。过去,周勃得到很多赏赐,可他自己一点也没要,全部送给了文帝的舅舅、大将军薄昭。薄昭是个讲情义的人,他觉得周勃对自己不错,人家有事了哪能坐视不救?不但自己找文帝说情,还把自己的姐姐薄太后请出来做文帝的工作。除了公主、国舅、太后,为周勃说情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时任梁怀王太傅的贾谊,为此贾谊还上了一道奏折,而且言语激烈恳切;另一个是曾在文帝哪儿说周勃不守臣道的袁盎,他是在朝堂上唯一一个站出来为周勃说话的大臣,而且言之凿凿,无懈可击。
        就这样,周勃被宣告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出狱那天,他仰天长叹道:我曾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战,可哪里知道一个小小狱卒的厉害!
        周亚夫继承了老爸的耿直忠介,却没有学得老爸的权变。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不懂得见风使舵,不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周亚夫在文帝那儿得到了“真将军”的美誉,文帝到临死还嘱咐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周亚夫是个可以临危受命、托付大事的人。景帝也确实记住了父亲的话,对周亚夫是蛮信任的。在周亚夫的个人历史上,最光彩的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虽说一战定乾坤,赢来大汉江山稳固,可他却因坚持战略全局,没有及时发兵救梁得罪了梁王,梁王又是窦太后的最爱,一下子给自己树了两个政敌。周亚夫功成回朝,景帝很高兴,拜周亚夫为丞相,有了大事首先听周亚夫的意见。要是其他什么人,绝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遇,一准顺杆子往上爬,这样不但皇帝高兴,自己也会恩宠日隆,权倾朝野。但周亚夫不会,也学不来,这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景帝想废掉太子,立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他把周亚夫叫来商量,想取得当朝丞相的支持,但话还没说完就吃了个闭门羹。周亚夫说:“长幼有序,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怎能说变就变呢,你不怕天下大乱吗?”景帝很扫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了。
         窦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为侯,景帝推不过,只得把周亚夫找来,想让周亚夫替自己担点责任,谁知话刚出口,就被周亚夫否决了。周亚夫说:“高皇帝生前有话,非刘氏不得王,非功不得侯,王皇后的哥哥虽说是皇亲,可一点战功也没有,万万使不得!”景帝也不好再往下说,心里沮丧,脸拉得老长,只得作罢。没有不透风的墙,王皇后,王皇后的哥哥,还有那个说一不二的窦太后,听了这个信,心情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周亚夫的政敌又增加了两个,更主要的是,惹得皇帝不高兴。
        还有一件事,匈奴有几个头目投降,景帝当即表示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又站出来说话了:“这几个人背主求荣,封他们为侯,大臣们怎么看? 
        要都学了他们,谁还效忠君王和朝廷?”景帝觉得周亚夫太不知趣了,恨不得一道圣旨免了他,省得成天说三道四,让自己这当朝天子不自在。他没理睬周亚夫,照样下了封侯旨。景帝把自己的话当作耳旁风,周亚夫掂出了自己在皇上那儿的分量,不想再尽自己的愚忠,以生病为由,请求免去丞相的职务。景帝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立马下旨准奏。周亚夫毕竟是大汉朝的功臣,景帝又想起了他,想起用他,但不放心,想找个机会摸摸底,看看这顿“冷板凳”把他打磨得怎么样了。一次在宫里摆宴,周亚夫也收到了请柬。进入宴会厅,其他人面前都是刀筷齐全,唯独周亚夫面前只有一方大肉,既没有筷子,也没有刀叉。周亚夫心里不平,忘了君臣大礼,气冲冲地向侍宴官要筷子。景帝说话了:“难道这还不能满足老先生的需要吗?”周亚夫只得摘下帽子,跪在地上谢罪。景帝说:“起来吧。”周亚夫爬起来,头也不回地出去了。景帝望着周亚夫的背影对大臣们说:“你们看,这样的人,将来能辅佐少主吗?”
    周亚夫年纪大了,儿孙们开始考虑他的后事,为他准备殉葬的物品。周亚夫戎马一生,最喜的是甲胄枪械。儿孙们也没和老人家商量,就委托工匠打造了一批,当然,这些东西只是象征性的物件,陪死人下葬,上阵打仗是派不上用场的。这些殉葬物品弄好了,也运了回来,想不到儿子因结算工钱得罪了工匠,几个穷哥们气不过,回去一核计,一张状纸将周亚夫的儿子告到廷尉府,周亚夫也牵连进去。景帝令廷尉官责问周亚夫,周亚夫既不辩解,也不说话。听了汇报,景帝气恨恨地大骂周亚夫,说再也不用他了,传旨廷尉正式受理此案。廷尉知道了景帝的态度,开始放开手脚审讯。廷尉问周亚夫为什么造反?周亚夫说:“那不过是用来殉葬的东西,凭什么说我造反?”廷尉说:“你活着不造反,死了也会在地下造反!”面对越来越严厉的拷打和审问,周亚夫想了很多,感到自己一生忠心耿耿,没有哪里做得不对,错就错在坚持朝廷礼制,让皇上不高兴。皇上的天下坐稳了,再也用不着像自己这样拧着脖子犟死理、天生一根筋、不会讨欢心的直肠子。既然皇上要自己死,自己也不想活了。他要以死抗争,离开那个浑噩的世界。于是他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望着周勃、周亚夫父子渐去渐远的背影,我想起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可与周朝的成宣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比肩的历史辉煌。在看到这些光环的同时,我依稀看到了那些忠臣良将的鲜血和白骨,以及他们屈死的冤魂,看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大汉“官箴图”——这是那个时代永远解不开的死结和历史悖论。
        周亚夫生前没维下什么人,政敌倒树了一大片,当然,最主要的是得罪了当朝皇帝。被诬下狱后,他没有拿银子贿赂狱吏,大臣们也没有一个为他说话,身后更没人敢给他立一座像样的坟冢,就连他的江苏故里都没有,他究竟下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个迷。倒是脩县封地的百姓不买皇帝老儿的账,感念他为大汉江山所做的一切,感念他的仁德惠政,冒着株连杀头的危险,在脩侯国为他建立起衣冠冢。如今,这座大墓仍屹立在景县城西,它不但讲述着那段历史,也彰显着景县先民的大气包容、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
(作者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景县政协原主席)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