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小说《于小乖》第五章差点命丧冰窟的小姑娘

小说《于小乖》第五章差点命丧冰窟的小姑娘

关键词:景县,小说,于小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1

奶奶把于小乖从天津带回了乡下寄养和上学,榆林镇就成了她的又一个故乡。

这孩子生得细皮嫩肉,长长的睫毛,水汪汪的眼睛,穿戴又不同乡下,好似画上的洋娃娃,真个是人见人爱。小学校里,老师和小同学们听着她说话的天津腔,都觉得新奇又好玩,下课时也愿意和她一起唱歌做游戏。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工厂,在学校,我的朋友在这里——”同学们的手拉手围成一圈,她手掐在腰上跳着,快乐的心里像开了花。

妈妈每隔一两个月就会让奶奶把她送过去小住或是回来看她,带来乡下没有的糖果和一些好吃的东西。她把这些带给同桌的于晓兰和比她高一年级的于小强一块吃,三个人就如同亲兄妹。半夜醒来,她常会看到妈妈和奶奶泪流满面,相对而泣,她不太明白这是为什么,只是隐约听到她俩有时说爸爸,有时说她的哥哥。她很久没见过爸爸了,爸爸的摸样也逐渐模糊了。她也不知哥哥跟那个陈表叔去了哪里,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四年级的六一儿童节那天,是她至今难忘的日子。镇完小的大操场上,各村小学生汇集在一起,少年先锋队的队旗迎风飘扬。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

嘹亮的歌声中,老队员小强给她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不久辅导员又给她戴上两道杠的袖章,成了少年先锋队的中队长。

在全社小学文艺会演中,小乖和小强表演的节目叫:王三姐赶集。小乖一身红绸衣裤,绣花绿兜兜,一条辫子垂到胸前,腕上提一花小包袱,碎步登场,优美小曲脱口而出:

王三姐今年我就二十一啊

手提包袱去赶集呀,

捎卖那个鞋袜子啊

————————”

场上的小乖,有些紧张,有些激动,白皙的脸蛋透出两摸胭脂红,一双杏眼略带羞涩,清澈的一汪清水,忽闪闪的对着观众,一出场便使人眼前一亮。童声未泯的婉转歌喉,婀娜轻盈的舞姿,加上小强默契的配合,立时倾倒了全场。人们热烈鼓掌,情不自禁的发出阵阵欢呼。乖的名字从那时起就在榆林公社的几十个村庄流传开来了。        

皎洁的月光下,村里寂静的大街上,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们沿街散开,进行宣传。每隔二十多米一人,小乖打头,她喊一句口号,下面的人依次呼喊。抑扬的声音在夜空中传遍全村: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美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大跃进万岁!总路线万岁!人民公社万岁!

街上贴上三面红旗万岁的大标语,标语下面是毛主席的画像,于小乖立正、稍息的喊着学生对伍,然后一起随着社长的口令“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韩社长传达了大跃进粮食上纲要跨长江的指示大炼钢铁告一段落后开始全民修水利改种水稻。

水渠岸边,春寒料峭,渠内残留着尚未化尽的薄冰。要下水挖泥,冰凉刺骨的河水让人望而生畏。人们躲闪着,谁都不愿下水。韩社长大为生气,把一个手持铁锨的男子抬脚踹了一下,顺手一把推下河去,口里大骂:“你他娘的怕凉,坐到办公室暖和,你没那本事。嘛也崩怨,就怨你爹揍的你不是时候,早几年晚几年都赶不上,赶上咧,怨你命不济。看谁他娘的敢不下!”

那男子被推的跌跌撞撞落了河,裤子湿了多半截,却不敢吱声。众人见状,无奈陆续下河。韩社长离开后,人们便议论纷纷:当官的也就是欺负他家是地主,对旁人他也不准敢。小乖和同学们打着红旗,敲着锣鼓,到工地宣传鼓动,把这一幕看的真真切切,那被踹下河去的男子,正是她大爷的儿子,她的堂哥于小舟。她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的家庭与别人还有些不同,好像比别人低那么一等。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成了班主任刘老师引为自豪的尖子。班上政治学习课多是读报纸上的文章,老师口干舌燥,便让文体委员小乖上台代读。得益于小乖经常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功底,她捧起文章便读,并且一目十行从不结巴,口里读着,眼光却可游离四顾边与同学交流,把个老师乐得啧啧称赞。她写作文,得分从来都是甲。五年级学生写的文章,经常被全校作为范文在高年级观摩。一天自习课的时候,刘老师把她叫到教研室,决定由她担任班长。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于小乖同学,我对你说一点真心话,希望你不要因此而骄傲,骄傲会使人落后。你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同学,是老师从教十几年都没有见过的天资聪慧的女孩子。学校团支部已决定培养你,准备发展你入团。你一定要继续努力,争取以后考取名牌大学,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星期天,于小强和林佳恒都到小乖家一起写作业。林佳恒是班上的劳动委员,学习成绩却是倒数前几名。小乖按着老师的吩咐,帮助他提高。而于小强是有时间就愿意和小乖在一起。

奶奶六十多岁了,身体每况愈下。到井上打水,跳不动担子,只能用水壶提了。小乖看到奶奶惦着小脚提水实在吃力,就用一条小扁担,一头是小洋铁桶,一头瓦罐,自己到井上担水。小强见小乖在挑水,便抢过扁担帮她。佳恒径直回了家。不多时,却见佳恒担着满满的两桶氺来了,脸蛋憋得发红,头上冒着津津汗珠。又挑了两趟,水缸就满了。小乖道了谢,说了句笑话:老师讲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今天俺家来了两个和尚,有水吃了。佳恒说:“听俺奶奶说,解放前咱村西头那个庙里就有和尚,和尚不吃肉,也不能娶媳妇”。 小强说:“那俺俩成了两个和尚了?”,三人都笑了,小乖突然不想起了什么,羞了,两朵红霞飞上她的脸颊。

小乖的少年时代,在她的记忆中是幸福的。她的爸爸在镇反时被人民政府处了极刑,是她长大后才慢慢知道的事,而这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十字架她将背负终生令人窒息的沉重,她是在一九六零年以后才开始体味到的。

 

寒假开学的第一天,刘老师就和小乖谈话:现在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解放军开展了两亿三查活动,全国要学解放军嘛。两忆就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三查的头一条就是查立场。根据县教育局会议精神,教育阵地也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班上要另选一位出身贫下中农的学生接替她的班长职务,要她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老师也很惋惜,但也没办法。突入其来的变故,使小乖顿时心乱如麻,老师还说了些什么,她都没听见。林佳恒被宣布为新班长,几个经常违反纪律受批评从而对小乖不满的学生,竟鼓起掌来。小乖涨红着脸,咬着嘴唇,一句话也没说,眼角浸满了委屈的泪水。

早晨上学的时候,几个同学不约而同走到了榆林桥上。一个叫林佳凯的男生拦住大家,大声宣布:“我们贫下中农要和地主富农划清界限,不能在一座桥上过河。贫下中农出身的从桥上走,其他人一律从桥下的冰上过河”。

小乖明白林佳凯的恶作剧,是为了报复自己。前天自习课的时候,坐在她后排的男生林佳凯,偷偷传给她一张纸条,前边写着一本苏联小说里男主人公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后面几句 写的是:我是保尔~柯察金,你是冬妮娅,我喜欢你。小乖看了小纸条,有些生气。写了几句回复,趁没人注意扔给了他:“你只会断章取义,连冬妮娅后来变了心也不知道。再胡说八道耍流氓,我马上告诉老师。”。林佳凯找了个没脸,内心便有些忿忿不平。见班上撤换了小乖的班长,老师又讲了以后要依靠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感到报复小乖的机会来了。小乖生气的说:“我知道你安得什么坏心眼,不害臊。桥又不是你家修的,凭什么你们走桥,让我们走冻?”,于小强反对这样做:“你提出来有人走桥,有人走冰,就应当自己先走冻唡,抢困难让方便才对。”林佳凯便说:“你又不是地主、富农,干嘛向着她们?不就是为了讨好于小乖?”

班长于佳恒也符合小强的意见。林佳凯就说:“那就让她们今天先走桥,明天轮换。”随后就像电影上的小八路一样,高呼一声:“冲啊!”几个孩子用嘴模仿着冲锋号的声音下了河,滑着冰跑了过去。
   留在桥上的还有三个人:才明白自己出身地主不久的于小乖,上中农出身的女生林佳美和中农出身的男生于小建。三个人全然没有了往日嬉笑欢快的气氛,迟疑的互相对望着,然后低着头沉默着走过桥去。

                 2

第二天,几十年后小乖还记得那天是农历的正月十

早起上学的时候,桥头聚集了十多个学生。小乖他们三个也来到了桥头。林佳凯说:“凡不是贫下中农的学生,今天该你们从冰上过河了,请自觉吧”。于晓兰和小乖最要好,拉着小乖就说:“谁让你们这样划界限的?小乖,咱不听这一套,就从桥上走。”几个男孩子立刻拉起手来挡住,佳凯说:“昨天俺们从冰上过的河,今天就该他们了。老师讲的要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打击地主富农。于小建是中农,老师说中农是团结对象。他愿从哪儿走自己选,别人就必须从桥下的冰上走”。小乖对晓兰说:“你不用管了,昨天说好了的,今天我们从桥下走”。晓兰说:“哪我也跟你们走桥下”。

四个人来到了河面的冰上。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些江江河边上长大的孩子,隆冬时节就经常到河面上溜冰打碾,凿冰抓鱼,好不快活。“五九六九沿河阚柳”,到了初春,天气转暖。现在已是“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时候了河冰就开始渐渐消融了。刚走上几米远,就听到冰上时而有嘎吱吱的声音,林佳美就有些害怕,不敢再走,转身回到岸上。 小乖小建晓兰三个人却不服气,昨天林佳凯他们也是这样过去的,三个人拉起了手,小心翼翼的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几米,噗嗤一声,小乖就陷入了冰窟里。那是一个人们为了逮鱼凿开的冰窟窿,因早起冰上有一层薄霜看不清楚。小乖落水的一霎哪,本能的伸出手,就抓在了冰面上。晓兰马上抓住小乖的一只手,自己也滑倒了,却没敢松手,吓得哭起来。小强高声呼喊“救命啊”!过路的人听到喊声,几个人立马下来营救。一走上冰面,呼隆隆一声,就踩塌了,幸好离岸不远处水浅,无有险碍。

林振强老师恰在此时路过,一面高喊“不要慌,不要动”,一面对岸边的人说:“人多了上去禁不动,赶快准备绳子,棉衣,我自己过去”!他绕过塌陷的冰面,紧走几步,冰上传来嘎吱嘎吱的断裂声,岸边的人们一阵阵惊呼。到了离冰窟窿不远的地方,林老师高声喊:“我马上就过去了!人多禁不动,小强你马上走开,到岸上去!晓兰抓住她!别松手”!

这时冰面又一声响,裂开了一道纹。岸边的人已拿来了绳子,扔给林老师,他把绳子捆在自己的手腕上,趴在冰上向前爬,到了晓兰跟前,伸手抓住小乖的手替下晓兰,让晓兰马上也上岸。随后他就蹲起来,抓着小乖的双手,使劲向上拽。小乖的半截身子刚离开水面,脚下的冰却有又塌了,他也落入水中。他把小乖死死往上托着,拼尽力气把她推到冰上,呼喊岸上拉绳子,帮自己也爬上来,再抓着小乖,一起被绳子拉着,滑到了岸边。

小乖连冻带吓,又被灌了些河水,此时面色惨白,不能动弹,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几个人动手抬起她来,簇拥着林老师,赶紧进了看守河堤的一间小屋里。屋里早有人用麻杆生着了火,虽然烟雾缭绕,却是暖融融的了。林老师换上不知谁拿来的旧棉衣,男人们都出去,晓兰和两个女同学给小乖脱下湿衣服,换上别人拿来的棉衣棉裤,男女脏破就顾不上计较了。

这时小乖的奶奶,大娘和堂哥等一干人都闻讯赶来了。不明底细的奶奶哭着数落着小乖:“放着好好地桥不走,为嘛非要走冻喨啊,多大了啊,还这么淘气啊”。

林佳凯等几个男孩子,见闯下了大祸,早偷偷溜走了。别人也不给小乖奶奶解释什么,就让堂哥背起小乖,回自己家里去。

小乖和奶奶住在离桥头不足一里远的顺河街,不多时便回到家里。奶奶把被窝卷倒开,让小乖躺下。小乖此时也缓过些气来了,挣扎着脱下别人的破棉衣,连贴身的湿单衣一起换下。奶奶给她盖好被子,堂哥加了把柴火把炕欧上。邻居们也过来看小乖,任怎么劝,小乖却还是呜呜咽咽哭个不停。

快到晌午了,校长薛老师来到小乖家看望她,代表学校表态:“老师们经过讨论,统一了认识,党的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打击地主富农,不是针对他们的子女,党和政府对这些同学还是爱护和团结的。林佳凯等同学划清阶级界限的政治热情是好的,认识上有偏颇可以学习提高。以后要注意同这些同学搞好团结希望于小乖同学休息一天,身体正常就去上学。”

说起冰面塌陷的事,薛老师说:“昨天林佳凯他们从冰上,是分散着跑过去,你们几个一起还拉着手,承载的压力集中,就容易出事。现在天暖和了,冰层不那么坚实了。有句话叫:紧走冻喨慢走桥。”又询问了小乖的身体状况,看到小乖的脸色有些发红,嘱咐她如果发烧,就去买点药来吃。

校长前脚刚走,于晓兰和于小建就来了。他俩放了学,没顾上吃饭先来看她。小兰拉着小乖的手,小乖说了声“差点咱们就永远见不着面了”,三人就又落下了泪。

奶奶在送晓兰和小建走的时候,口里说着留他俩吃饭,心里却还在发愁吃什么。家里白面是没有了,大米更不用说了,头年大跃进时,把长了尺八高的棒子—这里管玉米叫棒子—铲掉,改种稻子,却没有什么收成。就是高粱面也不多了,听说政府要发粮证,卖给返销粮了,再不快点就断顿了。她切了一颗白菜脑袋剁碎调馅,快一年都没有油了,没办法。十香粉没有了,也没地方去买,只有茴香子和花椒,放锅里炒一下,用擀面轴压碎,过年时小乖妈妈带来的一盒麻花她留着两根,拿出来用刀切碎,一起放进菜盆,搁上盐,这在那个困难年代,就算上好的馅子了。饺子皮只好用高粱面,堂嫂端来半碗榆面,掺在高粱面里和好。这榆面就是刮下老榆树的外皮,只用和树干接茬的那层嫩皮,中药谓之榆白皮,晒干磨细,就是榆面了。用粗粮面包饺子蒸包子时,掺上它,面就变得柔软好用不致断裂,节省了粮食,口感还不是十分以难下咽,比糠和红薯叶还强一些。这榆林镇,因榆树多而得名,在公元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榆树皮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煮熟了高粱面饺子端上来,奶奶招呼小乖来吃,却见小乖又盖上被子躺下了,勉强起来吃了两个,放下筷子不吃了,口里还直说冷。奶奶一看,小乖面色赤红,手都有些发抖了,用手一试,烧的烫人。赶忙喊堂哥过来,吩咐他说:“你妹妹受凉发高烧,我害怕。你去邮电所,给你婶子拍封电报,让她马上回来一趟。她在药材公司上班,让她问问大夫,看带点什么药回来。”堂哥一走,奶奶就找出一包发汗散,让小乖服下,盖上两层被子,把头也蒙的严严实实,让她出汗驱寒。热炕厚被子,半个时辰就捂的大汗淋漓,烧还真的渐渐消退了。

接到电报,小的妈妈耿秀连夜坐火车,天刚亮就回到了家。小乖面色苍白,无精打采,连学也不愿意去上了。见到妈妈回来,又委屈的哭了起来。奶奶一边劝解,一边学舌,耿秀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她问小乖:“你愿意跟妈妈到天津去上学吗?”,小乖一时拿不定注意。奶奶虽然难以割舍,但看到孩子的委屈,想到衣食难以为继的艰难,也就流着泪表示了同意,并同耿秀一起来劝小乖,小乖这才点头同意。耿秀同奶奶商议,小乖的户籍一直在天津,咨询过教育局,只需要原就读学校出具学籍证明,转学没问题。等晚上把刘老师,林老师请到家来吃顿饭,答谢两位老师救命和教育之恩,并向老师告别。上午她到粮店里拿着从天津带回的十斤全国通用粮票购买成品粮。粮店按规定卖给棒子面六斤,面粉四斤,豆油一两。下午耿秀去学校,找到林老师,邀请他和刘老师晚上去做客,同时讲了小乖转学去天津的事,开出了学籍证明。本来想让小乖陪妈妈一起去学校,但小乖一来不愿意见到林佳凯他们,那会让她感到尴尬,再则她想利用下午的时间写完本该在昨天完成的一篇作文,算是上完在榆林完小的最后一堂课。傍晚时分,两位老师来到了小的家。刘老师看到小乖,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无奈与歉意。:“我伤害了你的自尊心。希望你不要埋怨老师。你以后慢慢就会明白,老师也是没有办法。你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天津市的环境和教学条件肯定会比咱们这里更好,相信你会进步更快。”

小乖放上炕桌,一边给老师倒上水,一边说:“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育,我会记住老师对我的爱护。”

耿秀娟说:“小乖在咱们老家就被当做是地主出身了,咱也找不到争辩说理的地方。可是作为小乖的父母,我们从年轻时就没有种过地,一直经商搞企业,小乖跟随我们,也不在农村生活,如何就被当成地主出身了呢?”

刘老师说:“小乖在这儿跟着她奶奶,自然而然就被看成是地主出身了。连校长也是这样看法。我也知道这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什么办法啊?”

林老师说:“你在天津确定的家庭成份是资本家吗?”

耿秀娟点头:“民族资本家。”

林老师说:“咱们国家的政策,对资本家一直是当做团结和依靠的对象,五星红旗上五颗星,有一颗星就是代表资产阶级。经过公私合营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现在也没有公开宣布把资本家当做是阶级敌人要来打倒。在农村可就不行了,地主富农简直个个都是十恶不赦,臭不可闻了。”

刘老师说:“小乖这孩子的天资聪慧,真的是少有的。在农村目前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影响了孩子的进步,也真是可惜了。你决定把孩子带走,是明智的选择。天津市不光是政治环境,其他方面的条件也肯定比乡下好得多。”

                   3

饭做好了,端上来。香喷喷的烙饼,醋溜白菜。耿秀有些抱歉的说:“人说没酒不成礼仪,咱今天还真是没有了。我没想到供销社里没有酒卖了。”林老师说:“特殊的困难时期,哪还能那么讲究?这自然灾害都三年了,也不知道嘛时候能结束。说实在的,能吃上这么一顿饭的人家,榆林村怕是也找不出第二家了。林老歪今儿死了,他浮肿半年了,不是营养不良还死不了。”两位老师和小乖一块吃白面饼,耿秀云和奶奶婆媳俩在灶间吃的是白面和棒子面两掺和的饼,饭菜虽然简单,大家却如同珍馐美味大快朵颐。

吃罢晚饭,收拾了碗筷,又倒上水喝着。小乖拿出下午写好的作文递给薛老师:“老师,昨天下午不是作文课吗,这是我应该完成的作业,交给你。作文是我最喜欢的课程,在榆林完小最后的一篇,请老师批改。这也算是我对榆林村,对学校的告别了。”薛老师接过来,只见题目写的是:我家乡。便说:“小乖同学,还是你来读一下吧,我和林老师,你妈妈都来听好吗?”妈妈给她端过煤油灯,小乖站在灯前开始朗读:

我的家乡河北景县榆林,坐落在冀中平原的江江河畔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里四时都是美的。

春天是一幅浓情的水墨。扑面是阵阵清爽的风,伴着榆树呼呼的声响。 高低错落的榆槐、枣杏,枝繁叶茂,茁茁生机,极目四望,远的近的,层峦叠嶂,几户朦胧,尽付烟柳中。

麦田是粼粼的湖面,棉田是风生水起的波澜。田边地头上铺满绿的草,还有一些小小的花,金灿灿的,象光线四射的太阳;紫盈盈的,象翩翩起舞的蝴蝶;粉嫩嫩的,象优雅小巧的喇叭。

村前是潺潺流水的,村后是安宁静谧的湾。芦草遍布,丛林蔽天,有虫儿在根叶间轻歌。哗啦啦的,一只喜鹊掠上枝头,喳喳。。。报讯的急鸣传出很远。

家乡的水美景美人更美。哥哥爬上高耸的榆树为我折下嫩嫩的榆钱,姐姐架起木梯为我采来甜甜的桑葚。记下了:老师为我们成长付出的殷勤,批改作业深夜还亮着的灯光。永不忘:身陷冰窟危在千钧一发,老师同学舍身相救使我再获新生!

陶醉在这撩人心弦的雾霭中,游览于这如诗如画的风景里,我怎能不对我的家乡高呼一声:我爱你!

我就要离开家乡,随妈妈去外地读书了。我是多么恋恋不舍啊。我一定会再回来!

我想告诉佳凯,我不怨他与我划清界限。半夜鸡叫剥削长工的老财,杀死刘文学的地主,我同样痛恨。近日才听说,我的爷爷和爸爸也是地主,我也一定要同他们划清界限。 

我想告诉小建和晓兰,纯真友情种子,已栽种在我们的心中,不会因我们的暂时分别而枯萎,她会生根发芽,开出艳丽的花朵。

我想告诉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我怀念和你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忘不了:找朋友、抓小鸡,讲英雄故事的感动,忘不了:动方、动田,跳房、跳绳 ,六一汇演的激情。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学好本领,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时刻准备着 

再见,可爱的家乡。再见,亲爱的朋友!

作文不长,小乖很快读完了。林老师注意到,当小乖读到爷爷和爸爸是地主几句话时,耿秀脸上掠过一丝竭力抑制与掩饰的,深深的无奈与苦痛。刘老师却似乎被小乖文章的情绪感染了,很高兴说:“小乖这篇作文的前半部分,对大自然景色的观察细致入微,描写也生动传神,有些词语课本上还没有学过,可见她课外书籍读了不少,作为一个小学生能有此功底,真就算不错了。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衔接有点生硬。但也算是真情真景真文章。特别是她认识到自己的出身不能选择,却愿意与家庭划清界限,这对她今后的前途很重要。这也说明党的教育方针是成功的。”

林老师却有些不以为然:“还是你们这些年轻教师觉悟高,俺们老了,思想也赶不上了。从反右派以来,人们不愿意多说话了。你们前院的于立成,不就多说了几句话,打成坏分子了吗?小买卖都干不成了,给弄到良繁场去改造。他说那些话的时候我在场,开会号召提意见,他认了真。说的就是咱村的事。他说大跃进毁了棒子种稻子,基本没收成还瞎吹。更离谱的是榆林的红薯亩产二十万斤,一亩二十万,敲锣打鼓去报喜不算,还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一平米和三百多斤,把山芋刨出来,这地就呼喽就成了坑,这不纯粹胡扯嘛。得,就这几句实话,倒霉了,成了坏分子。从头年到这人们挨饿,怎么闹得,大伙心里都明白,谁敢说嘛?”。他喝了口水,看了小乖娘儿俩一眼,继续说:“这世界上的事,有些你根本就没法说,说不清。小乖刚才说要与她爸爸划清界限,这就更是一笔扯不清的糊涂账咧。咱俩都是当事人,心里明镜似的,可你这话恐怕得烂在肚子里,多咱也不能说咧。这真应了那句老话,哪个庙里也有屈死鬼。我今天话说多了,本不该在小乖面前说这些,咱哪儿说哪儿了。对孩子,你还就得是因势利导,按照政府的调子吹喇叭,不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前途,说不定还会遭受挫折招惹麻烦。”

送走了两位老师,把大门关好,娘儿仨坐在炕上说话。小乖问:“林老师刚才提到我爸爸,只说了半截话,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从来不给我说,我爸爸为什么要被政府镇压?”屋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了动静。秀的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奶奶把烟袋锅磕了磕,又装上,凑在灯前点着,深深吸了一口,掺了一半蓖麻叶子的辛辣旱烟味道,弥漫开来。半晌,奶奶说:“小乖她娘啊,这些年,我不愿提这些事,心里难过。我也知道你心里更难受。孩子小,她们也不懂这世事的艰难。你就要带她离开了,再回来,不知哪年那月。小乖出这事,也是小孩子们欺负她,也跟她爹有牵连。我寻思着,该给她讲清楚咧。不然,她不知会把他爹当成嘛样的孬人咧。”

此刻秀心里翻江倒海,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她擦了下眼泪,让小乖也坐到炕上,听奶奶天南地北,倾其所知所闻,讲起了这个小镇和自己家族的历史。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